首页 文联概况 文艺家协会 会员服务 文艺展厅 专题专栏 通知通告
首页 > 特别推荐

网络时代,故事如何面对变化了的“民间”?

发布时间:2018-09-04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志勇[关闭窗口]

    “在当下文化创新的热潮中,故事作为传统文化中最普遍、最集中的资源,应该成为激活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在近日举办的新时代中国故事创作高级研修班上表示。

  该高研班由中国民协主办,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 《民间文学》杂志社等承办,施爱东、林继富、黄涛、白旭旻等故事研究专家与数十位当代故事创作者进行了一次久违的碰撞,共同探讨未来中国故事创作的新路向。

   生活到处都是故事

  人们总会以各种方式接触到故事:当你旅游的时候,导游会给你讲历史故事、风物传说;当你刷手机的时候,总有一些刚刚发生的故事会推送到你眼前;当你带孩子的时候,也会给他们读童话或睡前故事。

  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相声表演艺术家宋德全认为:“故事最能适应这个时代,中国人只要会说话,就会听故事、讲故事。关键是讲什么样的故事,要想让读者走进我们的作品,首先我们要走进读者的内心。 ”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带来故事土壤的剧变,一方面,传统民间故事面临断裂的境况,另一方面,新的民间故事却异常活跃。社交网络、大数据、高铁路网、共享出行、移动支付……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为故事的产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专家认为,生活不缺少故事,但缺少关注和思考,在承担社会责任上,故事作家要敢于发声,胆子再大一些,条条框框再破除一些,标语口号的东西再少一些,善于讲好中国故事,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向世界传达中国人的价值观。

  “不要研究现成的,要研究现实的。社会生活发生那么大的变化,比如以大家常用的朋友圈作为题材,就可以写出充满智慧和人情的好故事。 ”宋德全说。

  故事总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是一个故事大国,不要为没有好故事而发愁。林继富也认为,关键是要把故事讲得更好,把故事讲得更有当代味。传统故事的优秀结构、典型人物,值得今天活跃在一线的故事作者去吸收借鉴。

   好故事要向传统学

  十兄弟的故事、狼外婆的故事、狗耕田的故事、求好运的故事、蚁穿九曲明珠的故事……优秀的传统故事为何值得当代故事作家学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爱东一针见血地提出:“好故事都是设置好的游戏。故事创作是一项智力游戏,是密闭时空里的语言游戏。 ”

  施爱东认为,故事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传统的民间故事。新故事创作有时候不太好看,就是太拘泥于生活的逻辑了,故事作家要敢于在特定的场景下打破生活的逻辑,要善于在故事中设置游戏规则。

  比如求好运的故事就设置了问三不问四的规则,让故事情节出现了反转。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穷小伙打算去西天问佛爷,自己为什么一生受穷。他在路上遇到员外,托他问女儿为什么不会说话;又遇到土地菩萨,托他问为什么不得升迁;后来遇到大乌龟,托他问为什么修炼多年不能升天成龙。等到见了佛爷,佛爷说,他可以问三个问题。他把三个问题的机会都让给了其他人,最后自己也好心得好报。

  这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故事。据了解,和中国“求好运”故事的情节结构相类同的作品,从19世纪初的《格林童话》开始,记录成文的外国异文已达500余篇。此外,广为流传的灰姑娘的故事,其实最早记载于我国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 ,比西方早出现近千年。

  “所有流传在今天的传统民间故事,都是经历了上千年的筛选,我们应该吸收,而不是忘本。 ”林继富说。

  林继富建议,当代的故事作者去看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了解故事的类型和母题,对于今后的故事创作将大有帮助。“优秀的作家没有离开过民间故事的滋养,比如鲁迅、沈从文,新故事的创作应该是基于传统故事上的个人表达。 ”林继富说。

   故事的未来更开放

  故事是属于民间的文学,它在当下遇到的最大变量就是网络化。网络时代让“民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间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使得民间文学的产生与传播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传统民间文学不再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更不是未来生活的主流。 ”温州大学教授、中国民协副秘书长黄涛表示。

  特别是近年来短视频的兴起,很多小故事都是以视频的方式在呈现了,在内容上也主要是反映新生活和新观念。“民间文学具有表演性,通过声音、表情、动作等在日常生活场景里来表演,现在,这种表演性也从田野街巷变成了镜头前的表演了。 ”黄涛说。

  在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主任、 《民间文学》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白旭旻看来,新故事作为一种辉煌一时的文化现象如今面临着一个转折点,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看待故事在未来的形态,比如在文本上,故事创作会向着更加文学化、个性化、类型化的方向发展,在呈现形态上会包括音频和视频等,只要故事线还在,那它就还是故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故事不会消亡,但一直在改变。故事作者梁易也认为,故事发展到现在已脱离了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 “口语化”的故事语言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故事创作需求,新时代故事读者的口味变得更加“刁钻” ,但同时也变得更加包容,这就要求故事作者的视野更加开阔,更开放地进行新故事创作。

  “这也是新时代故事发展的新机遇,以高贵的作品品质,与现代传播方式结合,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在当代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 ”白旭旻说。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